2022年12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发布“2022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包括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嫦娥探月工程、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应用、猎鹰重型可回收火箭、港珠澳大桥、超大规模云服务平台、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复兴号标准动车组、太阳能光伏发电和新一代电动汽车在内的全球十项工程成就入选。
全球十大工程成就指近五年在全球范围内完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并产生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工程创新重大成果,能够反映某个或多个领域当前工程科技最高水平。评选活动由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学科编委会和中国工程院“全球工程前沿”项目组专家联合组成评选委员会,遵循独立、客观、科学的原则,经过全球征集提名、专家遴选推荐、公众问卷调查,最终确定。
今年评选出的“全球十大工程成就”,既包括与当前人类福祉息息相关的重大创新,如“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应用”“新一代电动汽车”,也包括推动人类向地球以外探索的巨大努力,如“嫦娥探月工程”“猎鹰重型可回收火箭”,都显示出工程科技的重大价值,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不竭动力。
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开创未来。《Engineering》期刊创刊于2015年,由中国工程院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创办,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工程科技综合性权威期刊,为全球提供一个高水平工程科技重大创新成果发布交流平台,并积极引导公众关注和支持全球工程事业。未来《Engineering》期刊将继续每年组织“全球十大工程成就”评选活动并面向全球发布。
2022年度全球十大工程成就
01、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这是继GPS、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包括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可以面向全球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和国际搜救服务,面向亚太地区提供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和区域短报文通信服务,已成功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地理测绘、电力调度、救灾减灾、气象预报、应急搜救等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02、嫦娥探月工程
2019年1月,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成功着陆;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探测器从月球风暴洋北部年轻的克里普地体携带1.73千克月壤样品成功返回地球,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成功实现“绕”“落”“回”三步走任务目标。中国嫦娥探月工程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在月背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迹,获得了首幅月球正面和背面地质剖面图,开启了人类探索月球奥秘并开发利用月球的新篇章。
03、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应用
应用2020年以来,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暴发,各国科研人员紧急开展新冠病毒疫苗研发。本次新冠疫苗研发采用灭活疫苗、核酸(mRNA或D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及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等多种技术路线同步推进,研发周期大大缩短到10—18个月,创造了人类疫苗研发的新记录,首次实现了mRNA疫苗大规模应用。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球新冠疫苗接种已超过80亿剂次,在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发病,尤其是大幅度降低严重病例和死亡病例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04、猎鹰重型可回收火箭
2018年2月7日,美国太空探索公司"猎鹰重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两个助推器首次在着陆器区成功实现回收。猎鹰重型火箭通高69.2米,重量1420.8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63.8吨、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26.7 吨、火星轨道运载能力16.8吨,发射初级阶段所有引擎提供的总推力逾2268吨,是全球现役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该火箭采用芯级并联结构设计,结构强度冗余达到40%,火箭第一级可回收再利用,大大降低运行成本,可以为人类进入深空提供更经济更高效的运载工具。
05、超大规模云服务平台
近年来,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超大规模云服务平台,将企业级的计算、存储、网络等技术资源,转变为普惠性基础服务,在政府、工业、能源、医疗、金融、交通、教育等国计民生场景得以大规模应用。2021年,以IaaS、PaaS和SaaS为代表的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近三千亿美元,亚马逊、微软、阿里、谷歌、华为等成为全球主要云服务提供商。超大规模云服务平台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提供了先进的ICT基础,极大促进了全球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
06、港珠澳大桥
2018年10月24日,连接中国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运营。这座全长55千米的跨海大桥,历时九年建成,设计使用寿命120年,可抵御8级地震、16级台风、30万吨撞击以及珠江口300年一遇的洪潮。港珠澳大桥采用"桥、岛、隧三位一体"的建筑形式,由三座通航桥、一条海底隧道、四座人工岛及连接桥隧、深浅水区非通航孔连续梁式桥和港珠澳三地陆路联络线组成,是目前全球已建成的跨度最大、长度最长、沉管隧道最长的超级桥梁。
07、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
2021年12月25日,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和加拿大航天局联合研发的红外线观测用空间望远镜——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发射升空。韦布空间望远镜由18片巨大六边形子镜构成,主镜口径6.5米,质量6.2吨,经数千名科学家与工程师花费20余年精心设计建成,是有史以来人类建造的功能最强大的空间望远镜,可有效接收到0.6—28.3微米的光线波段,主要用于调查作为大爆炸理论的残余红外线证据,观测今天可见宇宙的初期状态。
08、新一代电动汽车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供应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以车载电源为动力、以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的新一代电动汽车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特斯拉、比亚迪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动汽车,实现了信息通信技术与汽车制造的融合创新,让汽车升级为软件定义的移动智能平台,具备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2021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达到650万辆。新一代电动汽车掀起了传统汽车制造的颠覆性变革,引领汽车迈向电气化、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新征程。
09、复兴号标准动车组
2017年6月,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研发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在京沪线双向首发;2019年1月,复兴号动车组实现全球首次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复兴号标准动车组已形成不同速度级、不同编组、动力集中或者动力分散的各种车型,可以满足环境复杂多样、长距离、长时间、连续高速运行等出行需求。截至2021年年底,复兴号动车组累计配备1191组,安全运行13.58亿公里,运送旅客13.7亿人次。复兴号动车组开启了高速铁路运输的新时代。
10、太阳能光伏发电
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安全可靠、无噪声、无污染、建站经济便利等技术优势。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影响,太阳能光伏发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年底,全球累计光伏装机已经达到942GW,中国、欧盟和美国位列前三位。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聚光太阳能电池等均有突破,实验室能源转换率已达24.7%,企业能源转换率已达17%。作为人类利用太阳能最普遍和最有前景的技术路径,太阳能光伏发电有望引领未来全球能源绿色革命。来自:中国工程院院刊
小程序端可以点击“点击打开对话框”按钮,输入 34674 查看原文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