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城市规划杂志:2022年12月2日下午,U派下午茶第16期请到了我刊资深编委、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柴彦威教授,来讲解他率团队最近发表在我刊的新作《从防灾生活圈到安全生活圈——日本经验与中国思考》。

研究源于2016年上海市进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城市体征诊断需求。在汇总城市大数据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将城市中的人、活动、建成环境和运行四个系统相结合,形成了本研究的创新点——“人—地—静—动”综合系统。团队计算了上海市全域的交通运行指数、压力指数、人流联系指数和交通流联系指数,并发现借此可评估城市的“健康”状况,找到短板并针对性地进行改善。研究由此从城市体征诊断扩展到了安全生活圈。安全生活圈规划强调将防灾规划融入居民生活,让居民融防灾于生活之中,圈内包含避难场所、防救灾道路、消防救灾、医疗救护、物资运送以及警察指挥等城市六大防灾空间系统。

由于研究中广泛借鉴了日本防灾生活圈的经验,因此柴老师在讲座的后半部分介绍了日本安全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方面的经验,包括:避难场所的分类及标准、防灾生活圈的内容架构、日常的防灾教育(如各地定期编制并免费发放给民众的防灾手册)、绘制灾害地图以及其他更细致的防灾研究(如洪水来临时的逃生路径),等等。

新冠疫情暴发后,柴老师发现身边的空间中避难场所往往缺失或年久失修,防灾演练更是从来没有过,人民的安全意识普遍比较缺乏。反观日本,防灾避险的意识深入人心,社区会定期组织逃生训练,将若干家庭编制为小组,在险情发生时会有组织者指挥大家有秩序地逃生。

当前我国的防灾减灾体系还是显得被动性、后置性突出,柴老师团队建议的策略是借鉴日本防灾生活圈规划,形成安全生活圈规划,通过常态检测,降低城市运行风险,同时提高城市灾害应对能力,打造平灾结合型城市。

为了与柴老师展开更富有建设性的对话,我们邀请了两位对话嘉宾。第一位是沈振江教授。沈老师是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日本金泽大学环境都市系系主任,国际期刊《空间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国际杂志》(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Spatial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主编。沈老师的研究方向是区域与城市规划制度研究,智慧城市与建筑,规划支持系统和城市系统微观模拟,开放数据与大数据的城市规划应用,虚拟现实的城市设计应用等。沈老师表示听了柴老师的报告收获很多,这个研究把时空行为学的方法应用到城市体检和防灾生活圈构建,对未来健康城市建设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

第二位对话嘉宾是青年学者蒋敏。蒋敏老师博士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去年刚毕业回国,现在是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助理研究员。蒋老师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发表中英文期刊及会议论文1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公共空间、环境行为。蒋敏老师认为,将时空行为研究应用于生活圈规划,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为人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而时空行为学研究的是一个反馈的过程,这能帮助我们理解居民的日常行为,关注个体需求,最终实现城市的精细化治理。

问答环节观众提问非常踊跃,从个人安全意识该如何提升,到社区在构建防灾生活圈中的角色;从生活圈研究在城乡之间的不同,到防灾生活圈的具体划定方法等,柴老师和两位嘉宾都给出了细致而富有启发性的解答。

本次下午茶由《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主任张祎娴主持。

来自:国际城市规划杂志
小程序端可以点击“点击打开对话框”按钮,输入 34667 查看原文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作者 admin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