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为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结合全省“特色田园乡村”和“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省自然资源厅党委高度重视,厅党委书记、厅长周文具体安排部署、亲自推动,明确要求:要专班推进,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村民主体,科学布局生产、生态、生活空间,注重疏堵结合、盘活存量,正确处理好村庄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指导村民科学用好村庄的每一寸土地。厅分管负责同志一线走访调研、收集痛点难点、及时汇总分析,着力提升村庄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经专题研究、试点先行,积极构建“四个一”村庄规划服务体系,着力破解村庄发展面临的难点和痛点。
一、制定一个技术标准体系
一是结合省情实际、制定省级指南
在自然资源部相关政策文件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制定《贵州省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指南(试行)》,补充细化规划编制的内容要求和技术规定,统一底图底数,科学指导和规范全省“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明确村域范围、主体村寨以及一般村寨的规划主要内容规划成果要求,形成“一图一表一说明”村民版规划成果,做到简明易懂。
二是支持试点建设、制定编制导则
制定《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庄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导则(试行)》和《贵州省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村庄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导则(试行)》,分别针对两项试点工作,重点围绕“特色、田园、乡村”和“红色、美丽、村庄”的特点和内涵,有针对性的开展试点规划编制工作,以问题为导向,突出村民主体、注重盘活存量,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样板。
三是突出实用管用、制定汇交标准
为进一步落实各类管控要求,保障村庄规划确定的宅基地建设范围、村庄建设边界以及近期建设项目,能落实到地块图斑,制定《贵州省村庄规划成果汇交标准(试行)》,统一村庄规划成果数据标准,及时将村庄规划成果纳入一张图进行动态监管,有效保障村庄各类合理性用地需求。
二、建立一个保障服务体系
一是组建工作专班,强化组织保障
成立以厅党委委员、分管负责同志为组长、各市(州)自然资源部门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加强村庄规划、助推乡村振兴省级指导服务工作组”,组建村庄规划工作小分队,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及时有效解决规划编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经常性深入村庄督导调研,累计开展50余次调研,覆盖100余个村庄。
二是制定政策文件,强化制度保障
出台《关于保障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合理用地加强过渡期村庄规划管理的意见》,全力保障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合理用地,引导农村建设相对集中布局,进一步做好村庄规划管理。代省政府起草并印发实施《贵州省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规范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制定《支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和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工作方案》,充分挖掘集成自然资源政策潜能,努力推动试点建设取得成效,为全省乡村振兴开新局提供有益探索。
三是建立“1+1”驻村规划师工作机制,强化人才保障
选优配强试点村驻村规划师,全程领衔和指导、参与规划编制和实施,定期召开驻村规划师能力提升培训,努力发挥好“翻译官”和“宣传员”的作用,积极破解农村地区村庄规划专业人才短缺问题。
三、构建一个宣传教育体系
一是制作宣传手册
制作《贵州省“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便民手册》,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将“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的概念内涵、政策要求、典型特征、作用意义、类型划分、成果要求、支持政策、服务系统等内容,通过手册、视频等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让村民充分理解规划意图、主动参与。
二是强化实物宣传
结合全省“特色田园乡村”和“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大力弘扬宝贵精神财富,将当地群众口耳相传的田园文化、红色故事以雕塑、文字等形式记录下来,并通过主流媒体渠道、政务新媒体等进行传播,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三是注重教育培训
指导试点村积极开展群众的教育培训,通过驻村规划师和当地干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采纳合理诉求,形成“一图一表一说明”的规划成果,努力让村民了解规划、认可规划、执行规划。
四、研发一个便民服务体系
创新“四四五”举措,自主研发“贵州省村庄规划便民服务系统——黔村规APP”,畅通村民合理建房、基础设施和产业用地渠道,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围绕“四个目标”:让规划用起来、让数据跑起来、让成本降下来、让服务优起来。创新“四个举措”:一是打造“掌上操作、一站受理、一网通办”的电子化申报体系;二是构建“源头管控、带图管地、过程管束”的精准化管理模式;三是建立“数据共享、线上联办、部门联动”的链条式工作机制;四是满足“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对”的便捷式操作要求。努力实现“五个好”:村民建房好审批、基础设施好选址、产业项目好落地、规划成果好把关、社会公众好参与。着力解决村庄规划管理服务的“四个难点”,改善乡村振兴中的“四个关系”。
一是让规划用起来,着力解决“选址难”,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与农业农村、住建、文旅、林业等部门之间数据汇交和共享,厘清山水林田湖草与村庄建设的关系,有效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地灾隐患点、风险斜坡以及饮用水源保护地等区域,让人的发展需求与自然的生态保护、耕地红线、安全底线和谐共存,有效解决建设“选址难”问题,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是让数据跑起来,着力解决“建房难”,改善“人与家”的关系
系统通过“掌上操作、一站受理、一网通办”的电子化申报体系,实现村民宅基地建房申请“掌上办”“零跑腿”,有效解决村民建房需求,提升乡村建设风貌,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化自己的家园,改善“人与家”的关系。
三是让发展快起来,着力解决“致富难”,改善“人与物”的关系
为有效促进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农业、工业、旅游等产业项目落地,系统开发了基础设施、产业用地模块,充分保障“四化”要素需求,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村民解决“致富难”的问题,改善“人与物”的关系。
四是让服务优起来,着力解决“服务难”,改善“人与人”的关系
系统构建“源头管控、带图管地、过程管束”的精准化管理模式和“数据共享、线上联办、部门联动”的链条式工作机制,显著提高基层服务效率。有效纾解村民与村民之间、村民与基层干部之间管理服务的矛盾,提升基层村庄规划便民服务水平和质效,为基层解决“服务难”问题,改善“人与人”的关系。
来源:贵州自然资源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