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北京日报》客户端:

近几年,受到疫情影响,人们的出游活动、城市的商业活力普遍下降,文化旅游产业受到打击。但尽管遭受影响,我们仍能感知到身边新的文化业态和活力不断萌生。有别于传统的文化活动,这些新出现或不断生长在城市里的文化活动,其组织、传播高度依赖互联网,其受众群体以青年群体为绝对主体。青年文化正以一种亚文化姿态进行文化生产和再生产,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占据更多的“场域”。新的城市文化、业态和相应消费形式正在不断生成,例如市集、打卡、盲盒、汉服、脱口秀、剧本杀。此外,新冠疫情带来的社交隔离和消费屏障也促使城市文化现象呈现出新的图景和范式。城市文化的主流话语开始被青年群体对后疫情时期的想象所挑战,进入第三空间式的、充满变化的处境。

我们将青年文化定义为:一种被青年群体建构、接受、认同和传播的文化景观,它伴随着大量的文化消费产品和消费行为的出现,平行于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的发展并且与之互动。由于青年文化的天然的包容性和低门槛特征,其种类较为复杂和多样,且常与文化活动的自组织行为交织在一起。蓬勃发展的新媒体也成为了青年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

对这类文化活动的感知和活力测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对北京青年文化视角的文化活力(以下简称为“青年文化活力”)的感知测度。为此,团队开展研究工作,对北京青年文化活力建立了新的感知监测体系,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这些青年文化活力进行广泛覆盖,并进一步分析了其活力类型、时空分布特征、活力结构和变化趋势。

那么我们从何得知这些青年文化活动在何时何地发生呢?如前所述,青年文化活动的组织和传播高度依赖互联网平台。在活动的发起组织方面,豆瓣同城、大麦网和活动行三大平台有比较结构化的分类、票务、报名的系统页面,可以收集每个活动全方位的信息。然而,上述三大平台并不能完整覆盖城市的青年文化活动,部分活动仅仅通过公众号发布活动信息,并未同步到以上平台。

因此,为了更全面地汇总各类青年文化活动,团队对北京的文化活动信息发布的公众号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和整理,从收集的500多个涉及文化活动信息的公众号中筛选了代表性和覆盖度比较理想的100多个公众号作为活动数据的采集来源。

这些公众号又可分为如下三大类型:场地方公众号、活动组织方公众号和活动信息传播的渠道公众号。基于对这些公众号历史文章的获取、整理,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对前述三大平台的活动信息的补充。至此,比较完整的北京青年文化活动的感知体系初步建成。

通过对豆瓣同城、大麦网、活动行、微信公众号四个平台的数据获取和处理,最终形成了北京市包含详细文化活动属性的有效数据23644条,2021年度活动数据14706条,2022年上半年8938条。依据网站既有分类和活动内容,团队将文化活动分为社交聚会、沙龙讲座、演出、出游、兴趣工作坊、运动健康、展览、亲子、影像放映、市集共10类。

各类文化活动内容词频分析

为了探究各类文化活动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特征,团队对这些活动的开展时间进行了统计。可以看到,文化活动明显受到季节影响,春季和夏季举办文化活动类型丰富、数量稳定较多,而秋季和冬季文化活动整体数量较少,同时每年的2月份因春节假期文化数量显著减少。

各类型活动每月数量变化

具体来看,在社交聚会活动中,相较于2021年,2022年上半年的剧本杀、剧本推理、实景游戏体验类活动和以超现实体验为主题的社交活动明显增多,其作为都市新型社交游戏的延伸为年轻人提供了深度社交和超现实体验,成了青年人的新型娱乐和社交方式;

在出游活动中,露营热度提升,2022年较2021年的户外露营活动增加,同时户外骑行活动也成为新潮流;

演出类活动在2022年都有所增加,特别是喜剧、脱口秀类演出显著增多,一方面受益于相关综艺热播带来的关注度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喜剧演出规模小、场地限制少的特点,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少;

在运动健康类活动中,受到冬奥会影响,冰雪主题活动占比较多,此外飞盘和高尔夫、橄榄球等新型球类运动出现在了2022年的活动类型中;

在展览类活动中,2022年出现了以“元宇宙科技”为主题的各类展览活动,此外光影艺术类、个人作品展览和国际性展览也在2022年进一步丰富。

在亲子活动中,受户外活动热度影响,2022年上半年游学和营地相关的教育活动增多,亲子活动的场地从课堂和运动场转变为各类博物馆、历史古迹和郊区户外的自然遗迹中。

青年文化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同样具有明显的特征。通过北京青年文化活动在各区的数量对比,可以看出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青年文化活动的空间分布极不平衡,朝阳区数量最多,达到了9313场,东城区和海淀区的活动数量也很多,均在2000场以上。从活动的密度上来看,东城区的密度最高,是第二名西城区的两倍有余。

青年文化活力呈现多聚集核心的特征,根据活动密度可以将青年文化活动聚集地分成三个等级,包括东四、工体、国贸3个一级聚集地,798、亮马河等5个二级聚集地,望京、五棵松、常营等15个三级聚集地。这些聚集地均位于六环以内,并且有着不同的主导类型。

进一步看,演出类活动在中心城区主导优势明显,国家大剧院、天桥、东四、工体、车公庄、五棵松依托片区内的热门场馆,成为了演出类活动主导的青年文化聚集地;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地坛体育中心、青年路朝阳大悦城周边是运动健康类活动的聚集地,奥森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是跑步、健走、定向越野的大本营,地坛体育中心周期性举办保龄球活动,朝阳大悦城周边周期性举办羽毛球活动;

国贸和亮马河商圈业态丰富且年轻化,对青年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这里社交聚会活动成为了主导;

在传统认知中,公共文化设施是文化活动发生的主要空间载体,但是青年文化活动的载体并非如此。根据团队统计,在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的2万余场文化活动中,发生在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文化宫、剧场、音乐厅、电影院、运动场馆等传统文化设施中的活动仅占23.05%;在所有活动类型中,只有演出、展览、放映活动发生在传统文化设施的比例超过了50%,其余类型都以发生在非传统文化设施的活动为主导。

各类青年文化活动中传统和
非传统文化场所占比

以传统文化场所比例最高的展览类活动为例,除了发生在美术馆、展览馆、博物馆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场所中,展览活动还发生在购物中心、书店、咖啡厅等近十类场所中,充分体现了青年文化活动发生场所的多元性。

举办展览的非传统文化场所分布图

在所有非传统文化场所中,购物中心是数量最多的类型,与美术馆、博物馆的安静肃穆不同,购物中心中的展更强调互动性的体验感,到购物中心逛展正成为年轻的生活方式。

可以看到,北京青年文化活动呈现出业态创新性、类型融合性、场所多元性、时空偶发性、组织自发性等特点,北京文化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场所载体特征和时空变化与趋势特征也在研究中显现。

作者:董雨菲,赵玮雯,茅明睿,陈琪玲,王偲,姜冬睿,特别贡献:贺俊堯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城市象限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作者 admin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