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上海城市规划》:

随着乡村振兴建设向纵深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代表的乡村产业规模初步形成。乡村振兴背景下,上海乡村建设应在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智慧、组织全面振兴上进行积极的探索。本文着眼于乡村高质量振兴和未来乡村社区共同体主线,初步探析上海未来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的重要意义、重点场景、规划体系和建设路径。上海创建未来乡村社区应在“上海2035”总体规划的引领下完善体系建设,形成系统性的创建框架和顶层设计;以场景、科技、服务、治理等创建手段,形成具有超大城市特色的乡村振兴的示范区。

1、推进“未来乡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人类对于城市和乡村生活的满意程度,或者说是特定地区的居民宜居程度和社会吸引力,主要由环境状况、生态气候、社会治安水平、住房负担能力、交通便捷程度、社会教育质量及社区服务水平等相关特征因素构成。“未来乡村社区”建设对上海城市高品质下的均衡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1)打造超大城市未来乡村社区的内在要求

加快推进未来乡村社区的构建,是扎实推动乡村社区“15分钟生活圈”建设的内在要求,符合上海打造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城郊融合的现状,契合打造凸显乡村地区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从而成为上海未来乡村社区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一张金名片。

(2)探索乡村社区发展新思路的重要机遇

“五个新城”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和双向流动,为各种新技术的功能施展提供了真实的社会依托和实施空间。城乡规划要充分发挥资源共享、规划手段要专业融合的特点,重点考虑“未来乡村社区”以“人的生活场景”营造为核心,将关注点从乡村本身转移到村民生活、人口流动上。通过推进社区“15分钟生活圈”建设,以新技术实现乡村社区生产、生活系统升级,依托新技术建构城乡均等化的乡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乡村社区治理服务水平,最终克服乡村人口外流态势,形成乡村社区人口的聚集效应,为新时代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的重要思路。

(3)未来乡村社区是实现乡村振兴最美好的形态表达

未来乡村社区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乡村发展思路,未来乡村社区注重与“三农”强关联、科技智慧产品的综合运用,室内空间的崭新体验,并与田园生态强关联,进一步提高农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在盘活土地的基础上,注入更多产业形态,注重人才的高度回流,同时也让更多的乡村资源“走出去”,更多的城市资源“走进来”。在整个城乡互动过程中,赋予乡村地区更多的活力和机会,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的幸福生活和自身的收益紧密结合在一起。

2、 “五位一体”——创建上海未来乡村社区顶层规划体系

上海未来乡村社区的创建应该从“产业升级、空间优化、基础保障、实施策略、管理服务”5个方面进行创新的顶层规划设计。

(1)产业升级:平台搭建、产业植入,打造数字乡村

产业是未来乡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支撑,根据上海不同乡村的地理特点、资源禀赋,以“三创”(科创、文创、农创)产业共融为重要前提。在产业发展业态配置的基础上,构建一个面向“企业、政府、居民”的智慧信息平台,以服务乡村、服务乡民为目标,构建未来乡村社区智慧服务平台,建设一个数字底座;一个运营中心;打造包含党建、农旅、创业、积分等在内的N个应用的大场景;同时融合社会事业多领域,开展跨部门多业务协同应用,承接未来乡村社区服务应用商城,提供“政府、运营、居民”三端服务能力;在强化后端服务的同时,提升前端的分析预判。

未来乡村社区智慧服务平台建设示意图 来源:笔者自绘。

(2)空间优化:空间布局、场景创新,彰显独特魅力

乡村的空间布局一定要与复合功能下的产业导入相对应,才能更好地将一二三产融合并在空间上得以落地。在此基础上,秉承空间布局、功能整合、集中建设、用地集聚、土地集约和指标核定,并注重对乡村肌理和乡村风貌的保护,注重创意和田园美学的呈现,建设产村一体、“数字社区+便捷社区+田园社区+旅游景区”四区合一的复合社区,形成田园般的、出行便捷、具有水乡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未来乡村社区。

(3)交通市政:城村一体,实现城乡共荣

提升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绿色交通为倡导、环保市政为基础,打通城市与乡村的联系通道;强化数字化引领下的交通体系、市政设施体系的乡村微循环;将枢纽型网络化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与乡村交通便捷出行结合起来;在重要乡村建筑功能区之间建设风雨连廊和通道,规划“100—300—500 m”街区步行生活圈;实现社区人车分流;适度配建乡村社区公共停车位和机械立体停车位;5分钟可一键智能取车;社区集成(加油、加气、充电)交通服务驿站,停车位充电桩100%覆盖;未来渐进式考虑无人车、无人机送快递、外卖服务,30分钟内从社区到家门口,让人畅其行、车畅其道、物畅其流。

(4)实施策略:建筑赋能,打造未来典范

运用“技术赋能+理念赋能”的规划建设模式,即充分利用数字化、装配化、立体绿化、低碳及节能化技术,融合建筑全装修交付、智能家居应用、灵活共享的可变空间设计,打造一个将人本化理念融入建筑空间的未来乡村社区。

(5)管理服务:服务优享,增强乡村社区品质

以满足本地村民、外来创业就业人群的需求为重点,建设“小街区 + 优配套 + 双便捷 + 高复合”的品质社区,在乡村社区综合整治中试点信用体系融入基层治理,依托乡村管家,通过信息化系统平台,采用“平台+管家”服务模式,实现物业、商业、生活、政务等服务功能的集成,既为社区管家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工具,又让居民能够快捷地分享和使用各种信息,同时全方位享受社区提供的服务,完成一站式24小时生活圈。

3、 上海未来乡村社区重点场景打造要点

3.1  未来党建场景

新时代社区党建是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应以“区域党建联盟”创新党建形式,激发党建活力。通过党建联盟这一平台,资源共享、互通互联,探索寻求区域乡村经济发展的共同点,竞争中显合作,打造上海乡村党建特殊品牌,以党建带动社会经济等的全面建设和发展,探索出可复制推广、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基层治理建设模式。

未来党建场景-组织架构示意图 来源:笔者自绘。  

3.2  未来田园场景

田园场景是乡村未来社区场景的重要体现,是城市居民向往农村生活的重要标志,也是农民生产、生活、生态的重要承载,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地理位置和不同的资源条件,从创、集、游、智、道等方面进行概括和呈现。

未来田园场景
来源:笔者自摄或自绘。

 3.3  未来邻里场景

以创新的社区性、便利性、文化性、连接性(4C)为引导的社区邻里场景构建是未来乡村社区打造的重要理念;通过“4C”引导,从“单中心的邻里服务模式”向“泛中心的邻里服务模式转变”,形成邻里交流、互助、活动、服务的生活圈,形成远亲不如近邻的邻里氛围,同时也通过《乡村邻里公约》的制定,紧紧围绕“邻里中心”,按照满足5—10分钟步行距离、24小时全链化服务响应的要求,集成邻里文化、服务、活动、交流等多项内容,复合布置居民5分钟生活需求的邻里场景功能。

未来邻里场景-邻里交流空间效果意向示意图 来源:笔者自绘。  

3.4  未来教育场景

从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社区乡村服务提升、品牌影响扩大等要求出发,线上线下相结合,进一步整合学习需求、教育资源、教学空间,营造共享终身学习的环境。服务社区全人群教育需求,解决托育、入幼,拓展课外教育渠道,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延伸和覆盖,同时结合农村发展要求,将农业科普、培训植入其中,实现产业教育化、教育产业化。

智慧学习平台构建示意图
来源:笔者自绘。

 3.5  未来建筑场景

营造交通导向发展的TOD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乡村建筑空间布局和风格,高效盘活乡村社区内外空间并有序衔接;充分考虑村民的居住特点和生活生产习惯,建筑采用现代智能化内部装修,合理分隔内部使用空间,利用建筑本身标识性,分时分区利用室内外空间和场地,促进空间功能的复合利用。在建筑引导下贯通公共空间、社区、生产农田的景观风貌及标识系统,利用乡村河道水系与景观绿地,既有独立又有延续,营造有情趣的建筑风格和乡村风貌。

4、 上海“未来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路径

在上海市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背景下,围绕当前上海乡村振兴建设实际,本文认为构建未来乡村社区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均等覆盖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

继2016年上海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之后,立足乡村实际,需把“15分钟”尺度的服务半径进行扩大。按照“行政村”“自然村”两级配置,自然村层级的服务半径是300—500 m,行政村层级的服务半径是800—1 000 m。让行政服务、养老幼托、生产培训、市政交通、商业服务、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落地“最后100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

(2)差异化配置的社区场景设计

上海未来乡村社区需聚焦公平与差异、品质与关怀、更新与利用、复合与集约为价值坐标,以多彩睦邻的怡然生活、活力多元的创新生产、乡野逸趣的自然生态和多方共治的安全治理为4大维度,聚焦智慧治理、睦邻友好、健康养老、自然生态、创新生产、未来创业、艺术文创和旅游休闲8大主场景设计,构建场景集成创新体系,为村民、创客提供多维共享、多元复合的活力社区、宜业宜居、灵活共享的双创社区、低碳技术、微碳示范的绿色社区,打造花园乡村社区。

(3)以田园生态为基本格局

乡村社区生活圈是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的空间单元,更是山水林田湖草共存的生态单元,因此除了实现让年轻人回乡生活和就业的活力提升目标外,还需让老年人在乡村快乐生活,让儿童回归大自然和本真,让都市人实现美好田园梦。因此,可根据郊区乡村开发能力及潜力设置不同标准的现代农业生产功能、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功能,也可配备CSA(社区支持农业)的菜园(菜田)空间、田园度假空间、田园休闲养生空间等,进一步凸显未来乡村社区的优越性和独特性。

(4)打造一站式家门口服务综合体

照数字乡村顶层体系要求,倡导复合与集约,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功能整合与共享,围绕便民服务中心(行政村)、邻里驿站(自然村)打造一站式家门口服务综合体,为百姓提供“衣食住行闲”的“一站式”服务。同时,应结合乡村自身的特点,在满足不同人群基本生活需求和乡村基本治理要求的基础上,以邻里共享服务节点为平台,村庄可按需选配园区、旅游、农业、商业等服务模块,融入党群、便民服务,电商物流、游客服务等功能,进一步释放乡村资源活力和特色。

(5)以数字化系统设计为支撑

基于此,面向乡村管理者、居民/游客/商家/创客两大类主体,全面推进社区管理服务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升级,通过数字化赋能,建设平台、强化数字;并入上海两网管理系统,打造共治型、平安型、宜居型、发展型的城市近郊田园未来乡村社区,打通基层数字治理“最后100米”,实现“数字乡村一张图,乡村治理一网办”,引领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示范高地。

(6)以乡村“六共”为治理基础

按照上海市乡村社区生活圈“共创治理机制、共商社区需求、共绘规划蓝图、共享建设成果、共建社区家园、共维治理成效”六共模式,集民意、安民心、惠民生,“六共融合”建设未来乡村社区。探索构建未来乡村社区自治、法治、德治体制。

5、 结语

未来乡村社区建设是一项以人为核心的工程,是具有前瞻性的乡村发展思路,它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乡村社区与“三农”强关联,需要保留乡村特色、文化特色,同时植入符合当下趋势和未来发展中可能需要的元素。围绕社区全生活链服务需求,在盘活土地的基础上,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导向,以创新化场景设计,让乡村变得更加“宜居、宜游、宜业”,让更多人留在乡村,也要让更多的乡村资源“走出去”,更多的城市资源“走进来”,最终形成一个新兴乡村功能单元,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创业创新的乡村环境。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22年第3期《乡村振兴背景下上海未来乡村社区顶层规划战略思考》,作者:张雁,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上海城市规划杂志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作者 admin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